上一頁

下一頁

第二章  為國家統一事致兩岸同胞及全球中華兒女公開信

孔孟思想指導我們怎樣走和諧團結之路

    要達成此一大效,歷史上彰彰甚明的史實告訴我們,捨孔孟仁、義、禮、智、信之道,別無他法。(滿洲人以少數族裔統治大多數漢人,也全靠儒家溫柔敦厚之倫理綱常與博大包容的文化精神收統一同化之效。) 我希望我們中華兒女上下一心認清此一道理,掌握中華文化否極泰來,國族命運復興在望的契機,呼籲兩岸政府將向來從事於統一週旋之策略改弦易轍,從「技」的較量,提升到「道」的相接,做到以誠相待,以仁相親,以義相勉,以信相維;藉此促成互重互愛、融和樂善之境界。能如是,則昔日猜忌戒懼之心將變成朗朗如秋月的襟懷。在充滿燦爛光明的陽光下,彼此所提出的建議必然是自尊尊人、合情合理,也必然得到全球炎黃子孫所認同。

    孟子說:「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
                  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


    這是開啟統一和談之門唯一的最有效的鑰匙。

    孟子處於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稱王時代。國與國之間(當時所說之國乃諸侯之「國」,與今日中國之國意義不同。)只重利益,不重公理。大國與小國都不能各安其分,各盡其責,以致造成連年不斷的戰爭。孟子本愛百姓、憂天下之心(天下涵義即今日中國之「國」),主張大國應以仁愛之心對待小國,使其樂於現狀、安於本分而不生妄念。而小國則應以理性態度尊重大國,使其感受到受尊重,受擁戴而不起侵略之心。如此,則大小相安,國際間便可粲然有序而達於和平。

    我們今日所處時代,固然不是春秋戰國時期。但兩岸之間確然有大小兩政府的存在(這是「真」);欲使兩個政府由對立而至和平,由和平而達於全國統一(這是「善」);不能不以自尊尊人、愛己愛人之心相交相接(這是「美」)。只有真、善、美三者都做得好,統一的不朽盛事才會成功。

    但刻下兩岸交往,雖然共同有一個「大善」的國家統一目標,可惜對歷史的「真」和相交時態度的「美」並未十分重視。雙方的接觸,頻率雖比民進黨治台時期有所增加,但細心分析,只見量的提升多,而質的改變少。此一現象充分說明彼此依然未能擺脫爭天下時慣用的鬥爭思維。大家在「談判不破裂,原則不放棄」利己而不一定利人的既定政策下,國共兩黨人物見面時,雖然甚麼好話都願意說,但一到要落實的關鍵時刻,又提出令人心冷步卻的「開倒車」要求。據傳媒報道,謂大陸要台灣參加奧運時,將昔日蔣經國時代已決定採用的「中華台北」名義(蔣經國晚年,己看清形勢,知欲求國際活動空間,必須放棄中華民國稱號,改用中華台北名稱)改為「中國台北」。此一用心,台北方面認為是大陸刻意將「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史地位抹煞,(一九八三年六月四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主席鄧穎超在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特別指出「我們尊重歷史,尊重現實。」鄧穎超為中共第一代革命人物,她和周恩來與國民黨長期周旋,深悉國民黨人對「黨國尊嚴」的重視。故特別強調「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博得對方的信任和樂於走上和談的道路。當今主理對台事務人物,實應好好體味鄧大姐這篇「開幕詞」。)<註>只將台灣視為地方政府,此與口口聲聲說「對等談判」實大相徑庭。難怪島內同胞有不尋常之反應。至於馬英九方面,則常喜以所據有的民主、自由高地向大陸炫耀、施壓,尤其最為大陸所不滿的,是馬英九接受外國報社訪問時,竟說出「有生之年不會看到國家統一」這種於理無據、動機難明的說話,更使人懷疑他是否仍存有國民黨矢志不忘的對國家統一使命的承担?

    十分明顯,大陸和台灣雙方都想藉著自以為高明的技巧,利用自己「大」的優勢壓倒對方「小」的弱勢,藉以使對方對己方的要求妥協。不知此種機關算盡,「恃勢凌人」的做法,適足以增加彼此的猜忌,和弱小一方的戒懼和抗拒。弄巧反拙之餘,不但對國家統一大業沒有任何裨益,反而令情况轉趨惡化。

    為使大家對孟子這兩句睿智名言有更多的了解和體會,請容我在此為孟子補充數語:孟子認為人與人之交往,目的不外乎「義」與「利」二字。彼此以「利」為目的,交往過程必以「爭」為手段;反之,若以義為目的,則大家會以仁義之道相待,會樂於謀取融和。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