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第一章  為國家統一事上胡錦濤主席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二萬言書

認識歷史真相,從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找尋統一良方

    最近胡錦濤主席向台灣同胞呼籲:「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我們必須認識:今日台灣問題不是五十餘年的問題,而是五千年的問題。要找尋救治之道,必須從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借鏡。

    中國歷史的發展,其流衍之勢如長江大河。時而澎湃奔騰,時而清明泓靜,時而迂迴曲折,時而水闊流平。身為國家領航之船的掌舵者,務須認識沿河的水流、風勢、礁石、曲折、深淺與潛伏著極大危險的急漩渦。什麼河段應快?哪處地方應慢?方向宜左、宜右,必須判斷準確,然後始能安全航行。中國傳統的政治學家及英明領導人,無不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知古鑑今道理作為統一天下、管治天下的座右銘。唐太宗更以深悉其竅之心得化而為生動具體的形容:「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此後歷代明君無不奉為歸臬。

    請看歷史的啟示:

    我國自周朝開始已有天下一統的大中國觀念,當時雖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未能實行中央集權,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數語已明顯地指出天下(整個大中國)地方俱屬周天子的領土,諸侯與卿大夫、士,俱為周天子的臣屬。及秦統一天下,實行中央集權,地方上以郡縣制取代諸侯封建,「中國」一詞的觀念更被確認為即周朝時代的天下。此後二千餘年一直為國人所認同。

    雖然漢代之後有「三國」、「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諸種稱謂,但此「國」的意義實則借用周代諸侯封「國」之義,屬於某一政權管治的地區。顯示在中國境內,由於政治的關係,出現了多個統治著不同區域的政權。這一階段,大家都認為是歷史上一時的分裂現 象,終必「分久必合」。此中演變可從後圖得知:

【圖表一】中國歷代統一與分裂流變圖:


    歷史上中國曾出現過以下四種類型的政治體系:

    一、統一的中國政治體系;
    二、分裂的多體制的中國政治體系;
    三、在中國出現漢族政權與異族政權並存的多體制政治;
    四、統一的、以漢族文化為核心價值的異族統治政治體系。

    看過這個圖示,關心國家統一前途的人,都會從中獲得重要的啟示:

    過去台灣問題,一個最難解開的「死結」,就是兩岸政府對彼此身份的認同堅持勢不兩立的分歧。中共政府堅持雙方會談,為「中央對地方的談判」,視台灣為中國一個省份。台灣方面,他們則認為「我們中華民國政府雖然在大陸戰敗,但退處台灣之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善管治方法,社會蒸蒸日上。我們的政府一直存在著,一九七一年早前更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務理事。其後雖被迫退出,但國際間肯定我們成就,視我們為一個完整的政府的國家所在多有。我們為什麼要屈膝將自己變成一個省,忍辱事人?」

    世間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正如蘇東坡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

    兩岸政府倘能站到對方的角度觀賞一下「盧山的真面目」,便知台灣在中國地理沿革上雖屬中國的一省,但自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起她又確是一個「五臟俱全」的中華民國政府的所在地。

    兩岸是否願以實事求是、自尊尊人的態度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尋彼此樂於接受的方案,是和平談判能否展開的關鍵。假如能,則僵持多年的局面並非不可以在一念之間得以打開。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