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序一  憂患意識  岑逸飛序

    中國文化的特點是「憂患意識」,像《易經》便是一本憂患之書,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充滿了憂患意識,教人面對人生和世事的種種橫逆,找出智慧化解的法門。

    憂患意識的體現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的使命感。讀岑練英兄的書《國家統一之路》,首章是《繼承我國傳統知識分子優良的建言精神》,寫的是「為國家統一事上胡錦濤主席為核心的領導集體二萬言書」,開宗明義便引述晚明思想家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練英兄認為,這句話的「精魂勵魄」,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經歷千錘百練磨礪以成」。

    顧炎武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的鬥爭,清兵南下,他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的抗清鬥爭,後留寓北方達二十多年終不仕清,其為學重明道以救世,所以其詩文多寫國家民族興亡的大事,托物寄興,弔古傷今,充滿深厚的民族感情。他生於社會變亂、民族危機嚴重的時代,卻敢於正視現實問題,所秉承的正是深厚的憂患意識傳統。

    《莊子.讓王篇》有「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之句,「魏闕」是古代宮門外的樓觀,其下兩旁懸布法令,後人以此詞代稱「朝廷」。「身在江海之上」,說的是不論身在何處,「心居乎魏闕之下」,在今日可引申為「關心國事」。而此書從字裡行間,莫不反映練英兄對國家民族有種揮不去的感情,多年來不論身在內地,或台灣,或香港,對祖國的內政、外交和國際間的事務,充滿關注,特別是希望對兩岸的統一問題,盡點綿力。

    雖說是書生論政,背後仍有一套政治哲學。練英兄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薰陶,他對兩岸統一的主張,仍以儒家為基本綱領,以《中庸》的「誠」,孔子的「和」,孟子的「義」,配合「有容乃大」的包容胸襟,呼籲兩岸政府摒棄不必要的成見,從歷史發展的脈絡找尋良方,雙方搭起一座「心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國家統一是造福炎黃子孫的千秋大業。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民同樂,其政治主張,是行仁政,達致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地。可惜中國自五四運動以後,對儒家思想一直有所曲解,文革時的「破四舊」更是對儒家思想的顛倒,可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儒學開始復甦,日益興盛,而練英兄現今出版其大著,以儒家文化為底蘊提出「國家統一之路」的主張,正好適逢其會,與國情相呼應。

    人們會留意到,現今的國家領導人如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近年來在很多重要場合的講話,或即席演講,都常引述孔孟經典。例如胡錦濤主席曾引述《孟子.梁惠王下》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這是指出了人心向背,決定了一個政黨,或一個政權興盛的根本因素。國家總理溫家寶,也曾在講話中引述漢代王充在《論衡》提及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警句。說的是房屋是否漏,人要在屋下;要了解政績有何缺失,便要深入民間,傾聽民聲。如今練英兄的大著,雖是「草野」之聲,甚或蒭蕘之議,但不乏珠璣,對當政者實現國家統一,不無參考的價值。

    全書的脈絡,令我想起《易經》的三個卦,第九卦的小畜卦,第十卦的履卦,和第十一卦的泰卦。這連續三個卦,恰好也是一條國家統一之路。

第九卦的小畜卦,是密雲不雨,正好說明兩岸關係本不確定,何去何從,身處僵局中人,手足無措。第十卦的履卦,尚柔而務實,體現居安思危的智慧,言明兩岸的統一,空言無濟於事,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精義在一個「和」字。第十一卦的泰卦,自然是統一大業,大功告成,兩岸關係明確化,經濟互利,國泰民安。

    練英兄的大著,我的理解是從小畜卦說到泰卦,但精采處都是履卦內涵。「履」即腳踏實地,以和為貴。「履」又通「理」和「禮」,以人情和義理制定禮法,最重視的是對待關係的厘定。觀乎練英兄對國家統一的主張,正是以合乎人情、民情、國情,本於文化傳統,順合歷史潮流,提出合理、合法、合禮的方案。正如履卦《象傳》所說的「辨上下,定民志」,練英兄對推動統一過程中兩岸政府的身份、權利、義務和職責,都有精闢的意見。

    《易經》講天時、地利、人和。兩岸統一大業,也如鄧小平常說的,要「抓住機遇」。本書第三章《良機易失,歎時無英雄》,道出了「抓住機遇」之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如今台灣出現一個新局面,便是馬英九當選總統,如何抓住統一「機遇」,本書也對馬英九所具的特質和性格詳加剖析,令到書中對統一的建言獻策,沒有書生論政常流於迂腐的毛病,而是實事求是,既有遠大理想,更具謀略。



岑逸飛寫於「可以無憾齋」
二ΟO八年八月七日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