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成此一大效,历史上彰彰甚明的史实告诉我们,舍孔孟仁、义、礼、智、信之道,别无他法。(满洲人以少数族裔统治大多数汉人,也全靠儒家温柔敦厚之伦理纲常与博大包容的文化精神收统一同化之效。) 我希望我们中华儿女上下一心认清此一道理,掌握中华文化否极泰来,国族命运复兴在望的契机,呼吁两岸政府将向来从事于统一周旋之策略改弦易辙,从「技」的较量,提升到「道」的相接,做到以诚相待,以仁相亲,以义相勉,以信相维;藉此促成互重互爱、融和乐善之境界。能如是,则昔日猜忌戒惧之心将变成朗朗如秋月的襟怀。在充满灿烂光明的阳光下,彼此所提出的建议必然是自尊尊人、合情合理,也必然得到全球炎黄子孙所认同。

    孟子说:「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这是开启统一和谈之门唯一的最有效的钥匙。

    孟子处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称王时代。国与国之间(当时所说之国乃诸侯之「国」,与今日中国之国意义不同。)只重利益,不重公理。大国与小国都不能各安其分,各尽其责,以致造成连年不断的战争。孟子本爱百姓、忧天下之心(天下涵义即今日中国之「国」),主张大国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小国,使其乐于现状、安于本分而不生妄念。而小国则应以理性态度尊重大国,使其感受到受尊重,受拥戴而不起侵略之心。如此,则大小相安,国际间便可粲然有序而达于和平。

    我们今日所处时代,固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但两岸之间确然有大小两政府的存在(这是「真」);欲使两个政府由对立而至和平,由和平而达于全国统一(这是「善」);不能不以自尊尊人、爱己爱人之心相交相接(这是「美」)。只有真、善、美三者都做得好,统一的不朽盛事才会成功。

    但刻下两岸交往,虽然共同有一个「大善」的国家统一目标,可惜对历史的「真」和相交时态度的「美」并未十分重视。双方的接触,频率虽比民进党治台时期有所增加,但细心分析,只见量的提升多,而质的改变少。此一现象充分说明彼此依然未能摆脱争天下时惯用的斗争思维。大家在「谈判不破裂,原则不放弃」利己而不一定利人的既定政策下,国共两党人物见面时,虽然甚么好话都愿意说,但一到要落实的关键时刻,又提出令人心冷步却的「开倒车」要求。据传媒报道,谓大陆要台湾参加奥运时,将昔日蒋经国时代已决定采用的「中华台北」名义(蒋经国晚年,己看清形势,知欲求国际活动空间,必须放弃中华民国称号,改用中华台北名称)改为「中国台北」。此一用心,台北方面认为是大陆刻意将「中华民国政府」的历史地位抹煞,(一九八三年六月四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邓颖超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特别指出「我们尊重历史,尊重现实。」邓颖超为中共第一代革命人物,她和周恩来与国民党长期周旋,深悉国民党人对「党国尊严」的重视。故特别强调「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博得对方的信任和乐于走上和谈的道路。当今主理对台事务人物,实应好好体味邓大姐这篇「开幕词」。)<注>只将台湾视为地方政府,此与口口声声说「对等谈判」实大相径庭。难怪岛内同胞有不寻常之反应。至于马英九方面,则常喜以所据有的民主、自由高地向大陆炫耀、施压,尤其最为大陆所不满的,是马英九接受外国报社访问时,竟说出「有生之年不会看到国家统一」这种于理无据、动机难明的说话,更使人怀疑他是否仍存有国民党矢志不忘的对国家统一使命的承担?

    十分明显,大陆和台湾双方都想借着自以为高明的技巧,利用自己「大」的优势压倒对方「小」的弱势,藉以使对方对己方的要求妥协。不知此种机关算尽,「恃势凌人」的做法,适足以增加彼此的猜忌,和弱小一方的戒惧和抗拒。弄巧反拙之余,不但对国家统一大业没有任何裨益,反而令情况转趋恶化。

    为使大家对孟子这两句睿智名言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请容我在此为孟子补充数语:孟子认为人与人之交往,目的不外乎「义」与「利」二字。彼此以「利」为目的,交往过程必以「争」为手段;反之,若以义为目的,则大家会以仁义之道相待,会乐于谋取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