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分裂→ 统一流变说明

 

一、影响人性的四种因素说明(见图):

(1) 「源远流长的民族特性」与「源远父母血系的个人特性」属先天因素,个人的能力不能将之改变。但「源远流长的民族特性」可凭集体力量经长时间的教育与生活使之渐变。

(2) 「得自后天教育的做事才性」与「得自后天教育的做人品性」属后天因素,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可通过教育将之塑造与改变。国共斗争时,都在这两方面做了很多工夫,为自己的党员塑造顽强而善斗的党性。

二、二十世纪国共两党斗争令中国由统一至分裂的说明: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于政治信仰与革命目的(据孙中山先生遗嘱说,此时国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之不同,国共两党成为互相对立的敌对党派。此后互以倾轧手段在教育和宣传上极尽攻击对方,令国人虽同拥有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特性,但在水火不容的心态下,中华大地出现了两股无论在思想上或行为上都勇于内斗的力量。卒于一九四九年将大好锦绣山河划分为大小两个部分,一道狭窄的海峡阻隔了几十年血浓于水的兄弟感情。

三、经过一甲子(六十年)的分裂,是时候走向重归统一之路:

经过数十年的对峙,痛苦的经验充分说明两岸未来岁月,合则共利,离则两伤。彼此若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历史、事势、法理、人情方面清楚认识今后应走的路向,便应以超凡的大智慧、大胸襟、大勇气、大魄力、大决心,共同为祖国树立统一的目标,然后在教育和坦诚、正义的行动中,将「得自后天教育的做事才性」和「得自后天教育的做人品性」两项前提,化敌为亲,转恨为爱。只有在脱胎换骨的诚意和思想中重认宝贵的亲情,统一之路才可水到渠成。

四、什么元素能速成两岸顺利走向统一?

国共两党之争所造成的两岸分裂,对国人来说是一段悠长而痛苦的经历。争争斗斗、血血泪泪、仇仇恨恨、恩恩怨怨,充满了大半个世纪。虽然廖承志生前曾代表中共写信给蒋经国呼吁:「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希望上至国共两党,下至蒋廖二人(蒋廖两代属世交,但也是政敌),基于国家民族大义,深愿彼此能捐弃前嫌,重归和好。依个人对蒋经国一生行事及晚年心境观察,两岸问题若只属于两党或两人之事,廖承志之呼吁,不难获得蒋经国正面而迅速的响应。问题是两岸的分裂并不是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广袤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丰富多姿的文化遗产,以及龙腾虎跃的英雄事迹,和温文仁厚的圣贤风范;加上上世纪中共从欧洲引进,令中国发生空前巨变的马克斯学说,使繁富丰盛的内涵,添加了新颖复杂而易于激发新思维的元素。在此情况下,多少亿炎黄子孙便可孕育出多少个不同的理想和价值。这些理想和价值,可以造成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化成谅解与融和。在时而矛盾,时而谅解,时而冲突,时而融和的激荡洄漩中,有哪种思想能发挥大而化之的功效,而使其趋于谦让和睦,守望相助,和谐团结,便是国家能否复归统一,走向盛世的决定性因素。证之我国历史,最能发挥此种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催化作用的元素,就是以孔子为首、孟子为辅的,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人们所乐于享受的伦理生活,和喜于目睹的国家统一,所共同信奉的儒家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论仁、论政,千言万语意义全在「近者悦,远者来」六个字。一个政府的所施所行,倘能令近者蒙其德泽而喜欢之,远者知其仁厚而乐于归附之,这才是成就大统一国家最了不起的政绩,也是放诸四海而最为人所称道的最理想的政治境界。

    孟子继承孔子道统,将孔学崇仁义、尚和平的大伦理、大一统精神凝炼成铿锵可颂,深入民间,千古以来人人乐于奉行的十个字:「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自汉武帝崇儒以来,历代大朝代如唐、宋、明、清,无不以儒学这种光照万世,充满亲和力的学说作为提升政 治、促进经济、繁荣社会以安定民心。进而更可化解民族和宗教的矛盾,促成中华民族大团结。其间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即使于国力衰弱时,常受外族侵凌,但最后亦因儒学这种宽仁厚德精神,令外族甘于接受同化,成为中国大家庭成员。在我国历史上,从来不会因为宗教问题而血流盈野,民族间虽有冲突,有战争,但最后亦终在孔子「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种以文化为本位,兼容性特强的宽厚共融精神,令多个民族融浑一体,成为日益扩大的中华民族。(此所以我国古代,有两句大家认同的说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远。)今日西方集团与回教世界,欲求摆脱狭隘的血统民族观和排他的宗教观的纠缠,而达于和平岁月,应向我们中国这种宽仁厚德、自尊尊人的文化借镜。至于我们国家一时间的分裂问题,要使其重归统一,若懂得从历代祖先的治国经验(尤其是唐太祖的对内对外政策),汲取智慧,培养胸襟,提升勇气,则分久必合的光明岁月,很快便会到来!